在校生/教职工/校友/家长/访客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商院

【平潭时报】让文化遗产回归和融入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8 19:58:33 浏览人数:

近日,《平潭时报》刊发我校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孔旭红教授文章《让文化遗产回归和融入生活》。原文如下: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泛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或者借助自然力创造的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具有较高文化、历史、艺术或者科学价值,并以特定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人类创造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从静态保护、冻结保护向动态保护、多元利用转变。文化遗产来自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要回归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做好活化利用和传承。

文化遗产生活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系统性发挥文化遗产整体价值。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是国家认同、族群认同的基础,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让群众零距离接触文化遗产,在生产生活中促进资源向要素、向产品转化,潜移默化地在思想意识中深植文化基因,有助于在发挥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扩大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还需要市场机构和广大民众的力量。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决定性力量。将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提高文化遗产与群众的关联性,产生自下而上的、内生的活化热情,从而提高群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让文化遗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活起来、传下去。

促进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延续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本质是由人创造的“文化场”“生活场”,其内部是相互关联的民俗文化。让文化遗产回归生活,既能保护其历史风貌,又可重构其生活图景,保留住文化遗产形成与延续中的社会组织结构、社区网络及居民间的邻里关系,留住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反之,封闭式、冻结式、无序商业利用开发式保护都会导致文化遗产的社会关系断裂,让文化遗产失去其生存的土壤,不利于其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生活化保护传承的路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固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坚持守正创新,厚植文化根脉,以坚守与传承的姿态立足文化本源,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寻找精神之根与智慧之根,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借鉴新理论、新方法,总结新特点、新规律,借用新技术、新载体,融合新平台、新业态,以文物、文化、文明为魂,用技术、平台、应用赋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现代生活图景中创新文化遗产的新功能,拓展文化遗产利用领域,促进文旅融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汲取优秀经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全球化表达与分享。

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和内涵。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联结历史与现在,是承载多重意义的价值体系。要对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价值进行综合的理解与阐释,多层次、立体性和动态性发挥其价值。不但要综合遗产保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哲学、社会学等各领域专家对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挖掘和阐释,还要站在大众受众视角审视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文学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信息价值等。一方面,要挖掘和培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源性动力,唤醒集体记忆,建立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适当产业化开发,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发展。

做好现代语境转化,创造文化遗产生活方式。文化遗产有其特定的“语境”网络,要厘清其关联物、关联人群、特定时空,系统梳理其原生语境要素,将其从原本的背景中提取出来,重新插入到现代的全球背景中,结合现代需求和现代手段转化原有功能,让文化遗产在保持原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地解构、二次重构来产生新的功能、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在文化价值,全面、系统、动态揭示文化遗产的多维度内涵。要创造文化遗产生活方式,通过将其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及闲暇时间的利用,参与到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让人们能够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体验文化、探寻精神内核,使大众不仅可以成为这些文化精粹的旁观者、欣赏者,更能成为参与者、创造者,让文化遗产的优秀文化基因有机融入寻常生活,进而满足多样性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对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化之后产生的消费市场。

创新文化遗产传播手段。要以内容为王,深刻挖掘文化遗产与现实生活和大众意识形态的结合点,积极主动创新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形式和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化叙事表达,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关注度和影响力。用数字孪生、虚拟空间等技术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插上数字化“翅膀”;用展览演艺、衍生文创、大众媒体作为丰富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带来可亲可感的宣传;用走进校园、走近文化遗产等研学活动,深化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传承;用节庆赛事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传播手段全息多元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生命力。

原文链接:https://ptsb.pingtan.gov.cn/2023/20231214/20231214_005/20231214_005_2.htm



上一篇: 【学习强国】仙游城市IP形象设计类获奖作品展播
下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历史逻辑和实践要求